「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
那是詩人筆下的阿富汗,也是沒有戰爭紛擾時的阿富汗,如果當時詩人知道他所愛的阿富汗會成為今日的模樣,他還會這樣形容變樣的國度嗎?
很多人因為911而認識阿富汗,我卻遲至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孩子」才認識阿富汗,才認識塔利班。在此之前,對我都是沒有意義的名詞,知道卻不了解,唯一要說比較了解的也不過就是賓拉登。但,又真的了解嗎?我懷疑。
「追風箏的孩子」以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鑽進我的心坎,讓我痛哭失聲。「燦爛千陽」沒有讓我那樣的痛哭失聲,但美好結局背後的淡淡哀愁卻讓我的心揪的更緊、更痛。相對於「追風箏的孩子」懺悔救贖後的輕鬆,「燦爛千陽」的犧牲成全有著無立彌補的遺憾。
「燦爛千陽」書中以女性作為主角,瑪黎安是被稱做「哈拉密」的私生子,私生子「哈拉密」的標籤使得她的生平就和當時阿富汗的政局一樣艱辛坎坷,在不被呵護的環境中長大後嫁為人妻,而在傳統男性主義的束縛之下,在當時社會中得不到一絲絲的尊重以及疼愛。
萊拉,和瑪黎安相差19歲,在爸爸相信阿富汗的女人即將擁有未來的夢想期待下受著良好的教育。最後卻仍敵不過塔利班帶來的殘酷現實,嫁給了瑪黎安的丈夫。從此,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體系之下,所有的知識、尊嚴、夢想和信念都只能包裹隱藏在布卡的衣著裝扮裡。
兩個生命關聯交互錯落,在男性主義和政權壓迫下展現生命的韌性。一次次的失敗與失望後的妥協,也將希望和過去陸續埋葬。終於,在瑪黎安的犧牲下,萊拉找回的部分的過去,擁有了長期渴望的幸福。也許和年輕時的夢想不同,但在紛亂戰爭後,平凡簡單的生活就像童話故事的結局那樣美好。而瑪黎安沐浴在她生命所最渴望的愛裡,願為他生命中短暫的美好犧牲,也在犧牲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誰說一定要有孩子的人才能是媽媽?才能擁有母愛?
即便瑪黎安犧牲了自己,我都沒哭。可能是萊拉的幸福沖淡了我的哀傷,也可能這種淡淡的述說本來就不那麼濃烈。捏著手上剩餘的薄薄頁數,我一度在心裡有的比不上「追風箏的孩子」的評價,我向來對能觸動我心弦的作品比較有好感,就是變態的覺得一定要讓我哭、讓我笑、讓我生氣的才是好書。後來證實我錯了。
萊拉再度尋訪瑪黎安的小屋探訪他的過往,發現瑪黎安一生都在渴望的父愛是存在的。或許,瑪黎安的爸爸是個懦弱的男人。最後他後悔的想用剩餘的生命彌補,但被瑪黎安在失望的憤怒中拒絕了。瑪黎安到死前都不曉得他爸爸對他的愛以及對他的歉意,如果他知道爸爸的心意,那一天,她仍會將她距在門外嗎?這一部遲來的「小木偶奇遇記」是多麼的諷刺、多麼的遺憾、多麼的讓人心酸。我無法停止的想像小時後的瑪黎安看著「小木偶奇遇記」的表情,雖然是不曾存在的劇情,卻讓我在想像的歡樂中潸然淚下。我相信她爸爸有許多的無可奈何,卻忍不住的怨,怨什麼呢?怨那個年代?那戰爭?我不知道,在那陌生遙度的國度,有著太多我無法了解的無奈和悲哀。
萊拉最後開心的和家人歡欣討論新生命的名字時,他們只討論如果是男孩的名字,因為大家都知道女孩的名字。隨著句點結束這悲傷的故事,我的心整個溫暖起來,替瑪黎安開心,因為她將被永遠疼愛著,不用再苦。
看完「燦爛千陽」,他帶給我的感動更勝「追風箏的孩子」,也許因為我也是女性的關係吧。除了感動, 我更慶幸生長在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的國度,不但受著良好的教育更倍受寵愛。
PS.朋友送了我一本英文版的,改天再來練英文。希望看過中文版後讀起來比較不痛苦。
留言列表